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主题教育

理论学习: 新华社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 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时间:2021-03-24   浏览次数:206

新华社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

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

 

2021年的春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此时交汇,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中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参加内蒙古、青海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代表委员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就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凝聚起亿万人民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

 

新华社评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习近平总书记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盛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各族群众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新征程上,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要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根深方可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定能共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评论员: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指明了着力点和努力方向。

“上医治未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守护人民健康,一个重要立足点就是要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推动预防关口前移,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要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危难之中显身手,关键时刻见担当。在抗疫斗争中,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是应对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石。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把我国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和能力提升到新水平。沙滩上建不起高楼。建设强大的医疗体系,必须夯实基础、加强基层,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让老百姓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守护人民健康,改革是动力之源。面对疫情,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要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努力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求实效,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科学技术是战胜疾病的最有力武器。守护人民健康,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科技创新,关键在人。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的创新才智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在抗疫关键时刻,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感动了亿万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关心、爱护,提高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评论员:以人民为中心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含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新征程上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校正发展价值取向的导航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把“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发展导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牢牢扭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着力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要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突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导向,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享有高品质生活,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高质量发展答卷。进入新时代,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日子“将就过”到生活“讲究过”,开启高品质生活,离不开发展这把总钥匙。进一步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为高品质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华社评论员:勠力同心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国两会确定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蓝图。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两会确立的目标任务上来,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是各地各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关键是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过程中,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坚持系统思维,树立长远眼光,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总要求,就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将高质量发展体现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各方面工作统筹推进、相得益彰,形成发展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发展之基。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下好全国“一盘棋”。各地各部门应立足发展大局、找准自身定位,在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谋突破、求实效,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高质量发展是攻坚战和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贵在持之以恒、驰而不息。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干出新成效。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坚持因地制宜、善于扬长补短,不断打好“特色牌”。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条件等各不相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求真务实、科学施策,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搞清楚自身的特色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在实践中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然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更加需要闯新路、开新局。今年全国两会部署了一系列改革开放任务,无论是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还是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深化“放管服”等改革,或者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都在释放一个鲜明的信号: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中破局开路。以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更多实招硬招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就会越走越坚实,铺展出更新更美的发展画卷。

 

新华社评论员: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贯彻落实

全国两会精神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对新征程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踏上新征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让群众操心、烦心、揪心的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心系人民安危冷暖,进一步把民生工作做好做实。

  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民生福祉类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超过三分之一,占比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传递着发展的民生温度。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让人民群众日子有奔头、未来有盼头,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增进民生福祉,就要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实事,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突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导向,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实事,干一件成一件,脚踏实地向前走,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落地生根、精彩绽放。

 

 

 

 

新华社评论员:在真抓实干中化蓝图为现实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

这是历史性的盛会,也是拼搏奋斗的新起点。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经济社会发展定向指路、凝心聚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行动蓝图。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说到底就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化为现实。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踏上新征程,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必须心怀“国之大者”,进一步弘扬实干精神,不断强化抓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奋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天下事,起于易,成于细。再美好的蓝图,不能落细落实,也会变成一纸空文。从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到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到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两会作出的工作部署涵盖各个领域、事关方方面面。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细化落实方案,拿出任务清单,明确落实责任,确保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要强化执行力,着力化解“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要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遵循发展规律办事,处理好发展和安全、当前与长远、一域与全局等关系,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化蓝图为现实,干部作风至关重要。作风好不好,关键看干事实不实。要扭住问题不放松,针对阻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攻坚克难,接“烫手的山芋”、挑“最重的担子”,当好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定能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答卷。

 

新华社评论员:从全国两会读懂中国式民主

这是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会议。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5000余名代表委员发扬民主、履职尽责,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向世人呈现了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场课”。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两会触摸中国式民主的脉搏,感受中国式民主的魅力,读懂中国式民主的真谛,不难得出答案。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这份重磅文件,确定了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的行动蓝图。

  把握规划纲要的来龙去脉,更能明白其背后的分量与意义。

  从广泛吸收各方意见,起草编制规划纲要,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到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会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为更好实施规划纲要奠定坚实基础。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2021年全国两会,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历经“千锤百炼”而诞生的规划纲要,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画出了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发展正能量。这一过程如同历史的“旁白”,告诉人们中国式民主的实践逻辑、独特优势和生机活力。

——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和谋划,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并推动首次以互联网方式征求意见建议。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四到团组,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同代表委员坦诚交流、共商国是。总书记就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作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谋划。

——两会上,代表委员认真审查讨论规划纲要草案。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规划纲要草案作55处修改。

  从酝酿到出台,这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过程,环环相扣而又水到渠成,向人们生动诠释了“全过程民主”的要义。从党的建议到人民的纲要,这一中国式民主的实践过程,集中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特质、品质的真实写照。

 



Top